【編輯室報告】徬徨 /副總編輯丁名慶
阿拉伯人!為了讀懂這世界的廢墟,首先要讀懂橫亙於你內心的廢墟。
恐怕我這短短一生,並不會真正接觸、認識一個活著的阿拉伯人(與阿多尼斯通信,就是最初與目前唯一的間接經驗了?)。且不太嚴格地回想,對於過去現在的阿拉伯世界,很慚愧地始終一知半解:因資源而致富、而窮蹇,宗教衝突,戰爭的源頭與承受者,恐怖主義。都是大得不得了的題目。
但如果從阿多尼斯(重新或者開始)才認識阿拉伯世界,置身這塊土地、文明中的人們,及其離散、困頓,或許一下子又跳躍得太多?──越過外在的語言、文明,直入內心的天地丘壑。音樂人王榆鈞在數月前的邀稿對話中,貼了詩人受訪片段的影音給我,嗓音低沉渾厚,一如他的詩,已說出的卻同時攜帶著未說出、不能說出的心之餘韻。足以使我暫時忽略(而得以跨越)──我這一代人幸運地不能也無法盡知的──詩人所經歷,與祖國漸行漸遠,隔著邊界眺望心靈與血脈的源頭,是怎麼一回事。
再幾年,網路會形成怎樣的嶄新全球化國界與歷史,覆蓋現實呢?而「祖國」一詞必然更加曖昧。只是這些年來,我們真的成為世界人了嗎?獲得了無數前代人想望的自由(時間空間心靈)還是沒有?那些「有祖國的人」魂縈夢繫的國境、血裔,是否愈發像是櫥窗裡的展示物(譬若詩人的故鄉敘利亞總在國際新聞占據一角。但我們僅一再「經過」、「瀏覽」,終至不能見),而那些實際並無法經由虛擬世界搭載的苦難、貧窮、死亡……在相對安全的距離外,會不會我們更不知怎樣安頓在心裡,無以言對、描述,乃至行動、援手,甚至連沉默都不能自主……
所以徬徨。這個年代的徬徨,必然不同於魯迅當年的了。又或許沒什麼不同,既是個人又是集體的:要往哪裡去呢?前方有什麼在等著?從哪裡離開?曾繼承與後來、正在拋捨(或無法擺脫)的,又是什麼呢?
然而讀阿多尼斯的詩──我始終覺得他是對此應答,卻是全人類高度的大格局,情感更深化、進化,而證成以悠長正向能量看待悲觀的愛與智慧:「詩歌終結的時代,不過是另一種死亡。」「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舉步所涉,皆是變化自在,既是牢籠也是存在憑依的:時間,夢,光以及語言。生靈。宇宙……
阿多尼斯(Adonis),借自神話的美少年之名,殉於愛者;也是源於遍植橡樹與松樹的黎巴嫩山,有著血色銀蓮花般的河水的名字。他的詩,彷彿巧妙亦是本色地結合這二者各自最複雜的部分,翩然降落於簡潔字句──既有神話的愛之輕盈與殘酷,又有古老遙遠河水的洶洶氣勢與清冽。開始製作這回專輯,才意識到身邊許多人,對這位尚未在台灣正式出版譯介的,新世紀裡諾貝爾文學獎大熱門的國際級詩人,有著宛如祕密又尋常似常識的熱愛。人人皆可各取所需,又像不能說的祕密,無從分享,無以傾訴──唯恐語言不足以精準指稱語言(如此刻我所經歷),也如延續著詩人的內在流亡。
於是無處不是流亡地。詩意的流亡地。既是阿多尼斯所說:「流亡地教會你最深刻的一課,就是讓你和自身處於永久的矛盾中。」(當然不妨是魯迅在《彷徨》題記所引的《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或也見於本期鍾文音小說,與他者幽微但緊密相繫的躊躇情感;新單元【眾譯院】譯者們早於讀者,在作品、異文化的獨自跋涉。乃至印度小說家阿蘭達蒂•洛伊在《微物之神》之後二十年以鉅著《極樂之邦》的苦樂重來。廖梅璇散文裡,書與父親,闇魂般地彼此牽連。
那或皆是作者們各自不同於詩人(身與心的)徬徨修行。亦是我總懸念嚮往,創作者行跡、心跡的印證:「每一個瞬間,灰燼都在證明它是未來的宮殿。」
出 版 社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作 者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
書系編號 : |
168/第拾參卷第拾貳期 |
頁 數 :
|
200頁
|
圖書規格 : |
平裝.黑白+彩色.21x28cm |
出版日期 :
|
2017年08月
|
成陽書號 : |
3070000168(ISSN:1728929-7) |
印刻書號 :
|
MIN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