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17•六月號:河神哪,請讓我喚祢的名──謝海盟

定價 : $240
【編輯室報告】伏流 /副總編輯丁名慶

在生活之下,之前與之後,還有生活。如河水的連續不能分斷。

只是在台北市(相較於台灣其他主要城市),真實的河水,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是那樣遙遠或遭隔離的事物。在讀畢《舒蘭河上》十五萬餘字書稿、試著據以按圖索驥重訪現場,比較完整(但還是遠遠不夠,愈進入愈感覺迷途與匱乏)地搜尋為數本來不多的相關文獻、創作乃至隨筆憶往,並邀了《水城台北》的作家舒國治在一個陽光舒朗的午後小聊只是好抱歉沒趕得及將訪談放進專輯,才更驚訝且(不知如何)嘆惋,台北的河,竟曾是那樣龐大的一組系統。彷彿巨大平行世界二維地沉睡地底,以無數時光疊圖覆蓋、鋪就。

這正如舒國治在二十多年前即論定的,台北已「由水城變陸城」,台北人亦多半彷似他「幾十年來台北的成長工作,其實是把這盆子裡還剩的一泓淺水給倒倒乾淨」;當年他俯拾即得的少年時河畔嬉遊生活,對照謝海盟那樣勤懇且全面地踏查,後者所展現的──彷彿於行走、書寫之際,電影《奇異博士》那樣,將城市各角落與記憶的路面掀至水泥膚背(且背面還有背面的背面……)──不似前者筆下那般生活情態,卻是書寫者的意志與執念。

《舒蘭河上》所述,都是我近七、八年來日常活動範圍,卻對路面下一息尚存的伏流全然無感,從未多想像,讀之頗覺慚愧。但也與尋河人略似的,雖然「我就是生晚了」,無緣擁有戀慕的親歷記憶河景,但並不遺憾看待,可幸仍有喜歡的路(那便是我們心中的河呢),尤其是那些或歪斜,或迂曲者,多半竟是早年台北的河跡,初訪時往往不知通到哪裡,就算後來走慣了也還是常感到小小的驚喜驚奇。當然謝海盟走得更勤更遠,發現、延續探究的,皆是更複雜的感受。

在也是不在。不在也是在。不論路與河,藉之前往、抵達或離開哪裡,或者幾代人時時依賴的路邊或河畔生計,總映照、見證著尋河人孤身行於河上之路或路上之河,不能不自覺的迷惑徬徨,或錯失,或遺忘。

尋河人謝海盟更欲尋見,以及表達、對話的,不僅是那些看不見的,更是那些視而不見的,或者對於因不見、不願見的無知而無所謂的。

與舒國治訪聊時,我也接收到:河的消失是必然的結果,無河年代,人們今日多半「無精打采」的生活,不全然是承受這結果的代價,但這樣的無精打采,仍然發展出一些獨特可觀的生活樣貌。那或許也跟《舒蘭河上》想要為讀者發掘的,內在理路核心相近的部分:生活(以及人的生活史)原該是那樣一條條可懷抱敬意親近,知其源頭與流向的河流。河(與後來覆蓋其上的路)與人,聯繫二者的時光、體驗與記憶,涵括全部,才能算是一條流域完整的河水,或水系。

書寫亦是不可斷的河流。本期兩篇小說,黃崇凱尋溯台灣文藝記憶昔時,那曾經歷鼎盛春秋的創作夢,到今時今日果真只徒留遺憾?蔡素芬也讓人物自青澀過去走來,直至與此刻心中「不在亦是在」的塊壘與惦念交會。郭強生散文則呈現在生老病死宇宙規律河畔靜觀默想的沉靜心影。

新單元【約束的所在】以物件以地點為結為繫,指引尚可憑依的另種情感水文。偽雜誌《兩岸城鄉誌》則呼應「視而不見」關注一個正沒落中的「不存在的市鎮」。紀慧玲紀行偶戲展演盛會,帶出傳承之河面臨淤塞或開展的古老課題,但河畔與河上之人,仍有可能於其間灌注活力。

追悼正要熱烈展開書寫生命的作家林奕含,兩篇新稿都是作家辭世前親自投稿,本刊亦覺義務,應饗予讀者,藉茲追念,亦盼雜音漸杳,能回到對作品的談論、分享,延續作家那本可繼續流淌、穿行於大地,太短暫的美麗生命。

出 版 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作  者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書系編號 : 166/第拾參卷第拾期 頁  數 : 200頁
圖書規格 : 平裝.黑白+彩色.21x28cm 出版日期 : 2017年06月
成陽書號 : 3070000166(ISSN:1728929-7)

目錄
  第拾參卷第拾期(2017年06月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