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14•五月號:藍博洲──穿越時空的青春痛痕與血痂 台灣最早學運小說《台北戀人》

定價 : $199
【編輯室報告】過去了的日子,過不去的事 /副總編輯丁名慶

三四月以來,就算回到蔭涼的屋裡,仍時常感覺異常浮躁。不是因為後來全然被遺忘了的連續春雨,城市裡終年窒悶的空氣,而是因為一種無法進入或更靠近現場但「想知道究竟發生什麼事」和不易追及的「後來怎麼了」焦慮,且難以滿足於各式各樣轉述,或者拼湊的想像力。

創傷症候群似的,一種持續緊繃,迫切至極的事態表面上告一段落了,另一個又突發地展開。宛如鬥法,抵抗牽動暴力,暴力又催生新的抵抗,往復無間。以致於老是有什麼揮之不去的,忐忑或者失落,或也接近「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心情,「曾那樣接近公義與不義的對立」,每過一關,便又做一回倖存者,世界從此不同,下一步卻可能橫生凶險。

不過畢竟與六十多年前絕對是大不相同了,今天偶爾有人提起當年(一九四九)的「四六」學潮,但多年來難得有人聞問;再過了很多年,多了些人想起「他們」,卻帶著巨大誤解。彼時那樣的時空,似一只透光極困難的巨大黑盒子,一個個年輕孩子,後來沒死成的,幾個日夜之間,突然就老了。

一九五○年代開始,如我們後來所知,也無能盡知的,那些困難就更加困難了。

自投身報導文學的領域以來,藍博洲一直在做困難的事:他的書寫幾無例外結合不同比重的歷史與文學,文體全然不同於二者,卻拓廣了二者的視域;題材範圍主要涵括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前後到五○年代白色恐怖的台灣民眾史。他自己說是因為「碰到了歷史」,自然不是由當權者描述的歷史,而是聲跡銷匿的庶民底層和受難者們的邊緣生活,他們突然被迫轉向和不能不承受的人生。

他也總說不能忘情小說,以至於而更難的是,在重建往昔細節皆過早退場、遭淹漫壞毀的場景時,要如何潛入當事人的內心禁區,不修飾渲染,而得以穿越歲月、命運與各種意識形態的逐代淘洗後,重現並轉化那些幾乎被遺忘的素樸正義感與理想,將斷裂的時間、記憶還原為一條匯集眾人生命史河流的日常景觀。

那或也是許多小說家對逆向時光魔術的信仰:已經過去了的日子,那些日子裡教人難以承受的經歷,情感的衣冠塚和枷鐐鎖鏈,從來不可能真正過去。所以旅加華裔小說家張翎,在長篇小說《陣痛》中從大陸溫州的家族女性們那裡一再借來故事靈感,陳說幾個世代的傷痛所由來的荒謬世道,也牽繫無能在場和行動的男性們;布克獎得主,英國小說家派特•巴克「重生三部曲」則讓關注跋涉至百年前親身參與歐戰(1914-1918)的知識分子們揮之不去的夢魘、精神症狀與心理變貌。作為「不能回家的旅行者」的哈金,筆下場景不論是中國美國,小說中人的諸般流離困頓,道德辯難,都常指向許多原該事過境遷的恐懼。

或者像是童偉格在「我們(這幾代台灣寫字人)的」馬奎斯辭世後憶及,並且逐漸適應、體認的:崩壞從很久很久以前就已展開,那些在傳聞中,在作品裡,或苟存於現實界的作家、原型人物乃至於故事,很早就都已是亡靈的姿態了。

他們想要透過作品述說的,或許都是一再提醒,「旁觀他人之痛苦」,並非預知紀事式的因著有一日那些痛苦有可能成為自己的,怎麼都過不去的心事;更重要的,不該因此心存顧慮,噤聲,失語,甚至沉默和冷漠,以至於無可抵禦大寫的歷史把每個個人獨特的生命史,賴以存在的一點執念、匱缺、遺憾、掙扎,「不合時宜」,都盡數簡化、扭曲、抹除。

那是文學的課題,也是人生的課題。

出 版 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作  者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書系編號 : 129/第拾卷第玖期 頁  數 : 200頁
圖書規格 : 平裝.黑白+彩色.21x28cm 出版日期 : 2014年05月
成陽書號 : 3070000129(ISSN:1728929-7)

目錄
  第拾卷第玖期(2014年05月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