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13•五月號:變色的年代──謝里法

定價 : $199
【編輯室報告】虛實之藝 /副總編輯蔡逸君

某個下班夜,趕去延平南路中山堂,那裡蔡明亮的咖啡走廊正放映許多部早期黑白經典影片,我又看一回《馬路天使》。周璇(飾小紅)唱〈天涯歌女〉依舊動人,後來《色•戒》裡王佳芝也唱,「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那是日軍占領上海時期前後的情景,「封鎖」隨即展開。兩部電影竟已距離七十年有!

我在咖啡走廊半露天的放映廳突起聯想,也意識到,我眼前這堵牆,剛剛走上來的階梯,穿越過堂內門廳,其實近七十年前有一批人有可能同樣走過;他們是楊三郎、郭雪湖、李梅樹、李石樵、蔡繼琨、王白淵、陳澄波、林之助、顏水龍……,以往我模模糊糊知道他們,卻是看了【封面人物】謝里法小說《變色的年代》,對當時這批台灣藝文界精英,才算初步認識了。這部乍看是講美術史的小說,其實透過角色精細的對白鋪陳推演,呈顯光復初期台灣社會民間樣貌,生動直接,讓人有如親臨現場,置身當時。我興味盎然地讀完小說,不知為何,感覺七十年前竟才昨日,似遙遠卻是不久前。我想著,藝術作品是否都具有這樣的迷魅力?好像你聽了一首歌,看了一幅畫,讀了一段文字,便可輕易地穿越時空,與作品所體現的時代連結,或者正確說法應該是,作品穿越時空顯現在你眼前。後者是比較有可能,因為它還會連接到未來的另一隻耳朵、眼睛、腦袋。是的,藝術或說美學有其自足的抗性,抗什麼?抗歷史瞬變的政治意識,抗眼花撩亂的風行熱潮,雖然它往往此其時只占有一小得不能再小的時空,還顛顛簸簸就要失去氣息,卻總能在最壞的土壤中再次開花結果。從事藝術創作的人身上,因此「被」懷著信念,且他們自己創作久了,也知道筆下作品是唯一真實能夠的存有,而個人終將過去。藝術史,文學史,就以這種信念累積延續。謝里法之筆虛實互補,讓美術與小說同時立體起來。

這種虛實體現在【國際文壇】井上靖《我的母親手記》,更形幽微。小說家面對老年癡呆記憶衰亡的母親,他「能做的,就是直面凝視生命那壯絕的神祕。物自身(das Ding an sich)儘管不可知,但你依然可以思索,試著對話、發問,並加以描繪,捕捉如幻的現象,呈現可能的真實。」(本書譯者吳繼文語)這說法碰觸到創作核心,創作即把事物恢復的過程,而事無大小總是從有到無,於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復歸,讓大大小小生命因而真實,乃為創作一義。

虛實之藝,正是文字擅長的本領;本期陳列〈藏身〉,駱以軍〈女兒〉,張怡微〈小團圓〉,應該慢慢再慢再慢地讀,反覆,出入其裡外;七十年後,倘若能遇見有心人,這些作品終將像那曲小調一樣,復活,甦醒,縈縈一整個未來我們被遺忘的時代呢!

出 版 社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作  者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書系編號 : 117/第玖卷第玖期 頁  數 : 240頁
圖書規格 : 平裝.黑白+彩色.21x28cm 出版日期 : 2013年05月
成陽書號 : 3070000117(ISSN:1728929-7)

目錄
  第玖卷第玖期(2013年05月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