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容身之處 /副總編輯丁名慶
誰能預想得到呢,在那樣的小小車廂裡,表面上毫無徵兆的殺意(或者:一種不知如何是好的毀滅衝動?還是至今仍難以名之的什麼),就這樣從背後,或更恐怖地迎面襲來──那一日,那一絕命時刻,成了許多人現實與想像的分歧點,也是昔往與未來人生的分歧點。在那一點上,我們再一次,意識到人生充滿限制──不僅是極可能不經意陷入無可逃躲的既窄仄也巨大之傷害密室;也重新(儘管多半短暫)體認,對於身邊的人,不論熟悉陌生,總有無法窺及的地帶;更錯估了自己,對於惡意、傷害的容受程度,對於偏頗、歧見的鬆散管制,以及總掛在嘴邊的偽善。
死亡的意象,無可商量的命運緣會,時時刻刻在街邊在巷底歡鬧,在誰的墳上枕畔起舞;誤解與排擠,並不總自陌生的遠方國度泄泄沓沓行來,更可能早就等在誰正要奔赴、途經的彼處。人生實難啊,僅僅從那個分歧點向前向後望,一時間竟無一個足以讓人安心的容身之處。
在某個年代裡,曾經一隅容身處便是最大也最小堪作的夢了;在今天,會有一陣子它又從譬喻、租屋資訊或房地產廣告裡被引渡,還原成夢甚至夢魘的質地。在那樣的夢中,人們矛盾地渴望被接納卻又彼此猜忌,期待寬慰卻又張揚著將威脅盡數妖魔化的恨意。
存在感遭到拔除,生命充滿限制,在黃錦樹的小說裡,總以各種面目、身世、情節呈現,或為失蹤者、逃亡者,或為屍骸或為屋骸,或僅餘片段消息、隻字殘簡;不是為了嗟傷哀嘆,而更是充滿生氣的──彷彿小說家時時思考著:要怎樣把肇因各種緣由和限制而失落、遭剝奪乃至於抑鬱自棄的存在感,重新栽回;限制也作為養分。不是為了返鄉或懷鄉,也並非將故鄉從現代化覆蓋、陷落的死蔭荒蕪之地飄洋渡海接來;無非仍是對當下的理直氣壯關注:要以怎樣的姿態,正視所從來的歷史、血緣、記憶,在腳下的這片土地生存(小說即是最寬廣的容身之處,虛構是最巨大的調動時光權能);自行設定人生的分歧點,向前向後張望平行宇宙的無窮可能。
會不會在某個平行時空裡,老詩人周夢蝶從一個流離之夢搭渡到另一旅次流離之夢途中,可曾多次想過此生容身之處如肉身軀殼的難以維持呢,但他始終予人精神極自由的閑逸從容印象,也予人更開闊的啟發。如今蝴蝶飛去了,詩作為精神的容器,仍常常出現在許多人的夢裡。(那裡會不會出現溫州街的待鶴人李渝呢)
本期推出二○一四年第一波全新單元,【此境,彼方】寫信給遠方和心中的收信者(國際文壇本期選摘約翰•伯格新小說,也借人物之手寫了那麼多信);【一日書】預知、虛構正要到來的某一日,也包含作家對那個日子的半生繫念。【我的(偽)理想文學雜誌】是偽文本或是一個正在靜靜孵生的夢?我們沒有定論,樂見後續接力作家在限制之外捏塑想像,也與生活作另種對話嘗試。聶永真、黃俊隆【慢漫談】第一回,則是創意人們不僅坐而言更常起而行的生活分享。
想去遠方,卻哪裡都去不了──這也是本期特別刊載,作家尉天驄一九六○年代充滿現代性象徵意味的小說〈到梵林墩去的人〉最核心的意象,也充滿人道精神的關注。
可幸還有文學。在許多餘韻悠長的精彩作品裡,我們確實清楚,不是坐困原地倉皇張望,而是真的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在漫長時光經行的這裡那裡,皆是我們的容身之處,安頓心靈的鄉土。
出 版 社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
作 者 :
|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
書系編號 : |
130/第拾卷第拾期 |
頁 數 :
|
200頁
|
圖書規格 : |
平裝.黑白+彩色.21x28cm |
出版日期 :
|
2014年06月
|
成陽書號 : |
3070000130(ISSN:1728929-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