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上卷)──袁世凱的篡逆與退位(完售)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凱訓練「新建陸軍」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凱訓練「新建陸軍」

一、「督辦軍務處」保薦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

甲午戰敗是清政府末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在此之前,清朝統治者雖也辦過一些洋務,但是其中頑固派具有自大心理和排外感,認為中國的一切東西都是好的,對於世界上所發生的任何新事物都不屑看上一眼;而在此以後,自大心理轉化為自卑感,排外轉化為盲目崇拜外國。在此之前,中國人民的各項愛國主義運動都是散漫的、自發的;而在此以後,逐步地形成了自覺的、有組織的政治力量,出現了興中會所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和強學會所領導的君主立憲運動。

在此之前,在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雖然中國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帝國主義侵略,但是清政府還沒有感到亡國的危險。太平天國消滅後,曾經替清朝出過死力的湘軍、淮軍也都陷於「兔死狗烹」的命運而日益衰落,清政府仍然極力培養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仍然採取以八股文為主要內容的科舉制度以及其他種種愚民政策,使人民繼續停留在文弱萎靡的境地,以利於鞏固其君主專制的統治。而在此以後,清政府鑒於打敗中國的是一個靠近中國的亞洲國家,而這個國家又是新興的小國,就不能不感到亡國的嚴重威脅。此時,全國人民到處發出「整軍經武以救危亡」的呼籲,這種要求已非任何方法所能抑制。為了對內對外的雙重關係,清政府也不得不從事於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新型陸軍。

在此以前,中國青年知識分子還甘心「埋首書城,磨穿鐵硯」,接受科舉制度的愚弄;而在此以後,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已經改變,棄文習武的新風氣已經瀰漫全國了。

以上就是北洋派產生初期的國內情況。

一八九四年冬天,中日戰爭尚未結束,清政府即派廣西按察使胡燏棻招募新兵四千七百五十人,在天津小站成立「定武軍」十營。這是清政府用西法訓練新軍的嚆矢。

小站是天津、大沽口間的一個小鎮,原名新農鎮,淮軍曾採取屯田法在此駐兵二十多年。

一八九五年,「定武軍」尚未招募足額,胡燏棻又將另調新職,清政府打算物色一位知兵大員接統「定武軍」。由於袁世凱在朝鮮搞過練兵工作,回國後又請人寫了一部兵書,用自己的名字發表,博得知兵之名,因此清政府「督辦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藻、翁同龢聯名上奏保舉袁世凱說:「今胡燏棻奉命督造津蘆鐵路(由天津至蘆溝橋之段),而定武一軍接統乏人。臣等公同商酌,查有『軍務處』差委、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樸實勇敢,曉暢戎機,前往朝鮮,頗有聲望,因令詳擬改練洋隊辦法。旋據擬呈聘請洋員合同及新建陸軍營制餉章,臣等復加詳核,甚屬周妥。相應請旨飭派袁世凱督辦新建陸軍,假以事權,俾專責任。」同年十二月,清政府頒佈「上諭」,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

袁在小站成立了「新建陸軍督練處」,將「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並將兵額招足七千二百五十人。「新建陸軍」具有步、炮、工、騎四個兵種,而以步兵為主;步兵編為兩翼,左翼轄兩營,右翼轄三營。炮、工、騎各轄一營。營以下編制為隊、哨、棚,相當於現代陸軍的連、排、班。

袁聘請老朋友徐世昌為「稽查全軍參謀軍務營務處」。這個又長又古怪的官名是袁別出心裁定下來的,事實上就是袁的參謀長,簡稱「營務參謀」。袁徐二人也有多年未見面了,十多年前的窮秀才,今日成了紅翰林,今昔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原來徐在河南陳州與袁分手後,一八八二年考中舉人,一八八六年又考上了進士,授職翰林院編修。甲午年清軍戰敗時,徐在北京參加了「打死老虎」的行列,在松筠庵聯合翰林公三十五人上書彈劾李鴻章,其中有些材料就是袁所提供的。

徐是個文人,不懂軍事。不懂軍事怎麼可以當參謀長呢?原來清朝也和前代一樣,文人可以掌兵。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之流都是以文人而為軍事統帥的,袁世凱也不例外。這種「用非其材」的作法,在當年是不足為奇的。

袁又聘請另一位老朋友唐紹儀當軍中「文案」,實際上等於他的秘書長兼外交處長。


二、袁手下的「北洋三傑」

當然,訓練新軍和統率舊軍的任務不同,如果對新的軍事知識一竅不通,就不能勝任練兵工作。於是袁又找到另一位老朋友蔭昌,請他介紹軍事人才。蔭昌是個旗籍(滿族)道員,早年任過北洋武備學堂總辦。這個學堂設在天津,是李鴻章在北洋大臣任內創辦的,此時業已停辦。蔭昌在武備畢業生中挑選了梁華殿、王士珍二人。梁華殿到小站不久,在一次夜操中失足落入河中溺死了。袁在武備畢業生中又物色到馮國璋、段祺瑞兩人。

馮國璋(一八五九—一九一九),字華甫,直隸(河北)河間縣人。幼年家貧,一八八四年投入淮軍當兵,次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一度離校回籍參加科舉考試,中了秀才,但未中舉,便又繼續回校攻讀。一八九零年畢業後,留校當了教習。馮不安於位,又投入聶士成的武衛軍,參加了甲午之戰。一八九五年清政府派裕庚為駐日公使,聶士成薦馮為其隨從武官。馮在日本考察軍事,結識了日方軍界人士福島安正(後任日本士官學校校長)、青木宣純(後任袁世凱的軍事顧問)等人。次年回國後,將自己所編的有關日本軍制的兵書進呈聶士成,聶又轉交了袁世凱,大受袁的賞識,調來小站,畀以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等職。

段祺瑞(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字芝泉,安徽合肥縣人。祖父以辦團練鎮壓捻軍起家,曾任淮軍統領。一八八五年,段以文童考入北洋武備學堂炮兵班,畢業後被李鴻章派往德國進修,回國後派往威海武備學堂任炮兵教師。甲午戰爭時,曾帶領學生協守炮台。袁接任督練「新建陸軍」後,把段調來任炮兵營管帶兼炮兵學堂監督。
王士珍(一八六一—一九三零),字聘卿,直隸(河北)正定縣人。他的出身比較特殊,早年在朝陽鎮總兵楊瑞生手下當勤雜人員。聶士成編練武衛新軍時,向楊總兵調用軍事人才,楊開了一張保單,有守備王士珍在內。王士珍因年老告退回籍,楊總兵就叫這位「馬弁」冒名頂替,到武衛新軍候差,隨後轉入武備學堂。一八八八年畢業武備後,一直在正定主辦隨營炮隊學堂。甲午之戰時,率領學生入朝參軍,因此負傷。戰後隨聶士成駐軍蘆台。蔭昌將他介紹給袁後,袁任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講武堂總教習,不久提升為工程營統帶。

馮、段、王三人是袁世凱在軍事方面的重要助手。袁所著的《訓練操法詳晰圖說》,實際出於他們三人之手。後來北洋軍閥統治中國時期,馮、段、王三人分別任過總統、總理、總長、執政等重要職務。

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三人後來有「北洋三傑」之稱。其實,這三人並無真才實學,其所以有此虛名,係出自德國教官的一言之賜;那位教官有一天來到北洋軍營地觀操,曾用馬鞭子遙指他們的背影子說:「此三人者,堪稱北洋軍中之傑。」隨後北洋舊人又把「三傑」形象化,有所謂王龍、段虎、馮狗,軍中廣為傳播。又有人加以解釋說道:「神龍見首而不見尾」,王士珍在政治舞台上是個時隱時現的人物,喻之為龍,堪稱恰當。至於段祺瑞常發虎威,馮國璋狗頭狗腦,喻之為虎為犬,亦無不宜...(未完)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