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徒
後記

人性,真的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嗎?在這世上,究竟有沒有絕對的惡?

在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中,描寫主角忽然從人變成了巨大的蟲子,縱使內心還是人類,大家卻把他當成怪物;然而,假如今天反過來,有一個外表看似人類,內心卻是怪物的人,那他到底是人?還是怪物?

記得某一天,我們跟烏奴奴的大學同學鄭匡宇在咖啡館聚會,對於死刑議題與人性善惡,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很值得探討的題材,因此催生了這部作品,希望深入剖析一名殺人犯的內心世界,透過他異常的成長背景,以及脫軌的人生故事,嘗試找出正常人之所以變成殺人魔的那一條界線,而這條線……就是所謂的「人性」。在此,特別感謝鄭匡宇同學的創意投資,對本作所提供的創意與建議,儘管已跟他原始的故事概念截然不同,但他看過後,也很喜歡這部作品,未來更支持我們將這部作品影視化並給予協助,我們由衷感謝。
社會上常把連續殺人犯冠上「惡魔」、「怪物」之名,像是要切割他與我們之間的聯繫,盡可能抹殺他生而為人的本質。本作中也有一隻這樣的「怪物」,但他並非是外貌畸形的異類,而是長得跟你我一樣,不一樣的是 & &他的內心已經扭曲變形。
死刑,或許是我們制裁這種「怪物」的最終手段,但站在人權主義的立場,認為只要死刑犯還存在一絲人性,就有教化的可能。於是,廢死與反廢死兩邊陣營,總是為此展開激烈的爭辯,各自有各自的道理。
我們希望跳脫廢死與反廢死兩個極端的立場,提供一個特殊的觀點,讓觀眾一窺殺人魔的內心世界。說不定,對殺人魔來說,逃過一死並不是完美的救贖之道,反而在瀕臨死亡前的一剎那,他才能夠再看一眼自己遺失已久的人性。
至於「維克托」之名,則是取自於《鐘樓怪人》作者維克托.雨果,這個名字用來象徵一隻無法見光的怪物,也是真兇用來卸責的藉口:「如果,有一天我殺了人,或是做了什麼犯法的事,有人問起我的名字,我就說,我叫維克托。這樣一來,所有我犯下的罪都是維克托幹的。」殺人怪物,永遠只存在於人的內心。

人與怪物,只在一念之間!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