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
記憶那些被消音的台灣士紳 /許雪姬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我助理楊朝傑的引介下,我與李雅容女士初次見面。記得那日臺南的午後晴空萬里,是很宜人的天氣,我與助理雅苓、芳瑜、朝傑一同拜訪李女士。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在偌大的客廳裡,她戴著保護文物的棉質手套,為我們打開李家歷史的相簿,故事娓娓道來,照片人物頓時鮮活眼前,驚喜聲不斷,讓我們留下了愉快的午後時光。在聆聽精采故事的同時,我也留意到李應鏜先生豐富的藏書;李女士告訴我,她要寫下雙親的故事,我便鼓勵她一定要寫出來。今年六月接到了李女士書稿完成的消息,希望邀我為書撰序,當下我立刻答應,因為我認為子女為過往的父母立傳是孝順的最高表現,應該給予肯定並大力支持才是。

《西螺大橋――我的父親李應鏜》一書是推動西螺大橋建立的功臣李應鏜的故事,也是周旋於日本殖民政府與國民政府兩個政權、活躍於二戰前後的臺灣士紳的故事。作者李雅容是李應鏜的第七個女兒,臺大法律系出身的她,為了追尋父親的事蹟,這幾年來不僅發動了整個家族的力量回溯歷史,更循著父親曾經走過的路、讀過的書籍,試圖在歷史情境中閱讀父親的生命。最後,在她珍藏的數千張照片、信札、剪報與藏書中,擇其精華,並為讀者翻查檔案、提供註腳,梳理出李應鏜一生的詳實傳記。

李應鏜成長於濁水溪畔的雲林西螺,日治時期這裡屬於臺南州管轄,在當時西螺是相當富裕的地方,不僅物產豐饒,富有人家也不少,臺灣文學史上重要的菼社亦立基於此,可謂是人文薈萃之地。

在李女士的撰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環繞在故事主人翁李應鏜的生命裡,不少是臺灣重要的家族,其中像是西螺首富的廖承丕家族。廖家在戰後臺灣政治史上扮演要角,廖文毅、廖文奎在二二八事件中遭到通緝,廖史豪也因為宣揚台獨理念,後來身陷囹圄,也因為廖家多人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迫害,最終不得不離開臺灣故土,遠走他鄉。此後,我們對廖家的歷史追溯就只能從政府檔案之中挖掘,但那樣的歷史是苦澀的、晦暗的。不過,幸運的是,李、廖兩家來往密切,即使廖家蒙難,李家仍不離不棄,也因為這等關係,李女士在書中為我們忠實呈現了她親耳所聽、雙目所見的廖家歷史,而廖家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這書中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臺灣人故事,而這正是此書動人之處。因此,這本書與其說是李應鏜傳,倒不如說這是長期被消音的臺灣地方士紳們的故事;與其說是李雅容女士寫的,倒不如說是以她為中心的手足、親戚共筆的結果。值此書出版之際,僅綴數語以為序。

 

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寫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本文作者為中研院台史所所長)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