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說新語
乾菜作餡味佳美

乾菜作餡味佳美

朱自清的散文,在白話文當中,最合我的脾胃,其︿說揚州﹀一文,真是百讀不厭。文章裡面提到:「揚州的小籠點心……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燒賣,還有乾菜包子。菜選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點兒糖一點兒油,蒸得白生生的,熱騰騰的,到口鬆鬆地化去,留下一絲兒餘味。乾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點兒糖和油,燥濕恰到好處;細細地咬嚼,可以嚼出一點橄欖般的回味來。」描繪生動有趣,不禁垂涎三尺。

據故老們相傳,霉乾菜的發明,應與句踐復國有關。原來公元前四九四年,吳王夫差大敗越軍,越王句踐退守會稽(今浙江紹興)乞降。為取信於吳王,身入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親為夫差執役,禮卑辭服,恭謹有加。經過三年光景,始獲放還歸國。句踐為了雪恥,於是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在他的帶動下,百姓縮衣節食,每年一到秋天,便將青菜醃製曬乾,可以常年食用,霉乾菜即因而產生。姑不論其真實性如何,先秦的文獻中,即有此菜記載。而且此風流傳至今,當下紹興的居民,仍有「什九自製」乾菜的習俗。

霉乾菜在紹興,與酒及豆腐乳,一向鼎足而三。它又稱鹹乾菜、乾菜、梅菜,是一種以莖用芥菜或雪裡蕻醃製的乾菜。除紹興外,浙江的蕭山、桐鄉和廣東的惠陽,均是重要產地,同以量大質精著稱。不過,浙江所產者,主要以細葉或闊葉的雪裡蕻醃製;而廣東所產者,則以一種變種的芥菜醃製。材料雖不同,風味亦有別,但全是上品。比起用蘿蔔頂上莖葉所醃製的,高明不知凡幾。因後者不僅質量差,且帶有苦澀味,真上不得櫃面。

在醃製霉乾菜的過程中,需經過短時間的發酵,才會鮮香馥郁。通常質量好的霉乾菜,含水量約百分之十八,其色黃亮,粗壯柔軟,大小均勻,葉形完整,不見雜質及碎屑。而在食用它前,需用冷水洗淨,再經刀工處理,即可烹製成菜,非但民間常食,偶亦用於筵席。

以霉乾菜治饌,可蒸、燒、炒或作湯。常搭配的素料,主要有筍、毛豆、蠶豆、豆腐、麵筋等。我愛吃的「梅菜炒毛豆」,就是習見的家常菜。此外,我亦愛食的「乾菜筍」,是把霉乾菜切碎,與經醃製燙曬乾的嫩毛筍拌和,它為浙江餘姚、慈溪一帶的傳統土特產,既能久貯,味亦鮮美。年幼時吃稀飯,桌上必備此物,迄今回味不盡。

早年台北的「一家春湖北菜館」,其所供應的「乾菜燒賣」,選用紹興乾菜製作,賣相俏,餡飽滿,下墊大白菜葉同蒸,味道之棒,即使酒足飯飽,仍得吃個一籠,才算不虛此行。自從其歇業後,岳母知我愛食此味,改以上品的惠陽霉乾菜,它的包裝裡面,只有莖而無葉,剁碎製成包子,其味清雋,極饒滋味。可惜她年紀大了,已十餘年未嘗這個滋味,現在回想起來,只能扼腕而歎,盼望時光倒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