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的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但又沒敢問拉岡的)
引言

本書通過拉岡理論中有關精神領域三個連環層面──想像域(the imaginary)、符號域(the symbolic)和真實域(the real)──的理論,來論述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電影美學及各自的主要精神面向,並闡述其複雜心理-文化指向。侯孝賢電影鏡頭所關注的大多是徘徊於前現代與現代之間的台灣圖景,並用一種懷舊(同情於前現代)的視角來舒緩或包容兩者之間的衝突,而這種對前現代圖景的觀照可以類同於鏡像階段對理想自我的想像式認同,但最終又無法遏制符號域的規整。楊德昌的題材大多是以繁華都市或至少現代生活為背景的,表達對現代性的批判式審視,在這樣的情形下,在語言、文化和社會的符號域中如何滲漏著真實域的殘餘(小它物)具有關鍵的意義。相對而言,蔡明亮電影的都市修辭則更具後現代的風格,反諷地展示出意義耗盡的、脫序的社會與家庭境遇,也就揭示了真實域中的黑暗和創傷核心。那麼,通過梳理出他們電影中有關前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錯綜複雜關係,亦可探究三位導演所代表的三種不同的文化取向──懷舊、批判和反諷。通過探討拉岡三個精神領域在三位導演的電影中所占據的地位,分別解讀、分析和論述三位導演的作品:即闡述侯孝賢電影中對想像域中自我認同的迷戀與解體,楊德昌電影中符號域的去勢特徵,及(即)陽具能指的根本空缺,以及主體在面臨欲望對象-原因時的分裂,和蔡明亮電影中真實域神祕黑洞的致命吸引力,以及對「絕爽」的創傷內核的豐富表達。

本書為國科會計畫「拉岡理論視野下的台灣新電影」(NSC 100-2410-H-001-051-MY3)成果。各章節初稿曾發表於下列期刊:

楊小濱:〈在鏡像自我與符號他者之間:侯孝賢電影的精神分析學觀察〉,《中正漢學研究》第25期(2015年6月)。

楊小濱:〈主體異化與象徵他者的式微:以拉岡理論視野探討楊德昌電影〉,《中外文學》第45卷第1期(2016年3月)。

楊小濱:〈拷問真實:蔡明亮電影詩學的創傷性快感〉,《清華學報》第47卷第4期(2017年12月)。

楊小濱:〈每個人都在找他心裡的一頭鹿──蔡明亮訪談〉,《文化研究》第15期(2013年6月)。

楊小濱:〈人皆羅拉快跑,我獨小康慢走──《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展前訪〉,《藝術世界》(2015年11月)。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