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猶在──貫穿三千公里的壯遊行記
一個「以壯養壯」的青年 /簡媜

第一次見到王維寧的人都會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外表與名字內涵所產生的落差讓人不知該怎麼替他歸類;身高一米八以上海軍陸戰隊般的壯碩體魄,被收伏在「寧靜致遠」的小神燈內,為他命名的人期盼他維持寧靜,平順地走一條長遠的路。怎知他越長越壯,越壯膽子越大。

我在他八歲的時候認識他,未見到他的人先讀到他寫的一段話,那是在一張飽含淚水的訃聞上,小男生寫給媽媽︰「想念妳的時候,我會去彈鋼琴。」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這孩子不太一樣。

在那之後,我所聽聞的王維寧,都是他如何把「寧靜致遠」這個小神燈踢到草叢邊,自個兒野出去闖了大大小小的禍讓他老爸王家禮教授收拾—這是大人觀點,從他的角度看,只不過是被強烈的好奇心驅動,展開探索之後必然會留下的小混亂而已。然而,若沒有一個開明睿智的父親提供資源鼓勵他做更大的探索,一切都會不同。

兩年前,維寧寄來此書初稿,我展讀之後大驚;一是驚嘆時間乃是神奇的魔術師,將昔年常闖禍的小頑童變成昂揚男子漢,二是驚豔一個天生流著好奇血液的小男孩鍛鍊自己成為有能力踏上探險旅程、實踐夢想的勇者。二十三歲,當有些大學生仍徘徊在迷茫之中時,身手矯捷的維寧整裝大踏步,展開人生第一場壯遊;在世界還未認識他之前,主動積極,說走就走,動身去認識世界。

中國歷史上最壯麗的一條路叫「絲路」,外交家走過、軍隊馳過、商賈駝隊踏過、高僧行過、探險家勘查過……旭日帶出大漠上一行緩緩前進的駱駝虛線,虛中藏著豐實的希望;早月掩了無數頹圮的廢墟,滾滾沙塵猶然讚嘆往日繁華。在這條路上,興盛的衰頹的故事像荒野中奔竄的狼群自有其不可測的行蹤。時間濤浪捲走千古朝代、收回英雄豪傑,留下古蹟、文物與傳奇,留下史詩般歷史。

歷史上「絲路」不只一條,無疑地西域絲路最令今人嚮往,尤其是屬中國境內自西安啟程至新疆的這一段。踩在西安土地上,二千多年歷史風沙呼呼自天外吹來,彷彿看見被漢武帝派往西域的張騫率一行百多人剛剛策馬向西行,歷史之筆還沒把這個人看在眼裡,不知道連馬蹄揚起的沙塵都應該記一記,因為這個去「鑿空」(司馬遷語,打開通道)的使節二千多年後猶然有人譽他是「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梁啟超語)。時間來到唐太宗貞觀年間,二十八歲的玄奘向朝廷申請西行取經卻「有詔不許」,他趁著長安周圍災害農損,朝廷稍開一門允許百姓出外到豐收之處取食,混跡在人群之中出城。這個為法而生的僧人背著大背包不是去找豐收村落,他偷偷摸摸往西走,此去是生是死不知道,一路上只有一人、一行囊、一條堅定的影子及一顆擔憂被抓回的心。

凡胸中涵藏豪情壯志者鮮有不被絲路傳奇吸引的,那是開拓與探險血脈的雙重呼喚。念建築、喜讀歷史且視金庸小說主角蕭峰為偶像的維寧必然胸中擂起戰鼓,與歷來絲路上冒險犯難、鑿通兩個國度的探索者等同心跳;他與兩位意氣相投的夥伴規畫這一趟絲路之旅,朝向大漠,張開年輕的尚未被世儈汙染的眼睛,去看那個對酷熱潮濕島國人民而言是全然陌生的世界。

自西安啟程至烏魯木齊,行經十個城市,橫越西北三千多里,火車、汽車加上徒步,三十日中從溫暖平原到寒冷高山,三個年輕人完成屬於他們的大旅行,領受給自己的「成年禮」—生命中的第一場壯遊。

因為年輕,世界允許他們自行定義。然而二十三歲彪形大漢王維寧身上披掛的豈止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而已,在天水火車站,向一位不會說普通話的新疆維族老先生買核桃糕,正核計著,忽被旁邊竄來的維族年輕人提刀切下一大塊糕索價一百多元人民幣逼買,全然不管此時孤身一人的王維寧劈頭就來句︰「你他媽的誰啊?我叫你切了嗎?老先生也沒說這樣賣的啊?」聽聽這口氣,這是要幹架的!「是他不會說,已經切了,黏不回去啊,你看!」年輕人說。就在這不是出拳就是掏錢的當口,王維寧寫出了極為戲劇性的轉折︰

「正當我想掉頭離開時,我頓時感受到他虛張聲勢的勇氣,那背後是需要多麼強烈的需求才能在滿是漢人的街頭擺出這副姿態。我看著一旁的老人家,似懂非懂地看著我們彼此,一臉茫然,我忽然良心發現了。

雖然不曉得如果我買了,最後老人家能不能分到那些錢,轉念又想,若不買老人家肯定沒錢拿,可能還會被小毛頭修理欺負,終究還是回過頭,帶有一絲不太甘心地跟年輕人說︰『切一半給我,不切拉倒。』」口氣強硬。

帶著核桃糕趕上火車,「將它放在桌上盯著它,腦中開始徘徊那老先生的面孔,他到底是不是演的?我拿出了手機上網查證,發現原來受騙的不只我一人……」只不過是一件常聽聞的遊客與小販的街頭小紛爭,在他筆下從怒目、同情、談判、存疑、查證到歸結︰「無法想像那是多麼無助的邊緣,逼不得已才離鄉千里在這漢人社會中討生。」呈現多層面的思考,而這正是本書引人捧讀之處,光天化日之下、腳踏實地之間,地理與古蹟、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歷史、歷史與文化一一在銳利的年輕之眼掃瞄下,拉出兼具廣度與深度的探討。

年輕生命本該用來實踐「壯」之意涵,王維寧練就強壯體魄,此是「壯」第一義。此外,他不僅具備「建築人」的嚴謹訓練,亦多涉文史哲涵養「豪壯心靈」,拉高眼界、擴展心胸,此是「壯」第二義。身心皆壯,故能突破時下年輕人宅在舒適圈之惰性,大踏步向外「壯遊」,此是第三義。至終,憑藉第四義「壯志」,他會闖出一片天,寫下屬於自己的傳奇。

在我看來,王維寧這一本絲路遊記的後勁是在閤上書之後才會發作,對年輕人而言,那是他們才聽得見的呼喚,那是「壯」這個字對他們下的戰帖。

而年輕人,你敢不敢接?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