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肉身
後記

此刻,最想說的是,人生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終於出版了!對於從小就想寫小說的我,這份成果似乎是來遲了,但我也堅信這本小說集是在最適合的時刻出現,我的心情充滿了感恩與感謝,深刻相信這是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起始點,從此會繼續在小說的路上盡力耕耘,這是給自己與讀者的真誠允諾。

書中寫了許多發生在台灣人與日本人之間的故事,雖為虛構,卻傳達了台灣與日本之間歷史的聯繫和關係的密不可分。對我而言,這本短篇小說集裡面的故事所涉及的範圍,不只是愛情故事與女性情感的描寫,還有戰爭、科技、自然災害與宗教對人的影響,加上台灣與日本的歷史時空背景、政治與命運交織等文學主題的互相呼應。故事中的人性幽微與曲折,也是書寫的重點,希望能帶給讀者多重的閱讀想像,與迥異於過往的閱讀感受。六篇中的〈心臟黑盒〉與〈菓子屋裡の蟬刺青〉曾刊登於《短篇小說》雜誌,〈魔窟の吻〉與〈和服肉身〉於《文學台灣》雜誌,而〈光影菓子鋪の紅龜粿〉刊於《印刻文學生活誌》。其中〈和服肉身〉入選九歌出版社的《九歌一○五年小說選》,算是本書出版前的一項好消息。

我所尊敬並幫我寫推薦序的李喬老師幾次對我說,他感覺我對日本似乎了解甚深,我不敢說我自己是如此,但我的確從小因深受留學日本的父親影響,對日本一直充滿著各種想像,也感覺與這個國家有某種程度的連結。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前,曾有一年大量觀看日劇,從此開始對日本產生想進一步探索的情懷。二○○七年因為與旅日歌手暨版畫家翁倩玉討論詩與畫的跨界合作,連續兩年至東京六本木與她見面,後來共同出版詩畫合輯《合掌》。二○○九年我擔任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期間,在因緣際會下,終於開始與日本學者多方交流,尤其二○一三年以京都大學言語科學講座訪問學者的身分在京都停留半年的生命經驗,讓我有機會深入去更了解這個特殊的城市。二○一六年十二月的日本之行,更是留下此生日本行旅的一次非常寶貴的記憶。

這次的旅行,因為受邀至日本語用學會的年會演講,開會地點在下關,即為當年《馬關條約》簽訂的地點,在會議的第二天,我與另外三位日本教授參觀了春帆樓,該樓為《馬關條約》簽訂之處,在二次大戰中被炸掉,而戰後重建了紀念館,內有珍貴的《馬關條約》歷史資料。在裡面我親眼看見《馬關條約》的條文,第二條中記載台灣的歷史命運。我當下的心情,已經無法用言語形容,同行的三位日本教授朋友告訴我,他們的心情很複雜,對於日本殖民台灣,他們感到很抱歉,我一時卻語塞,不知如何回答他們……。

會議結束後的兩天,我又經歷了另一個生命重要的時刻。十二月十三日我前往九州大學箱崎校區文書部,見負責檔案管理的折田悅郎教授,他幫我找出當年我父親去九州大學留學時拿到博士學位的相關資料。他請助理從一本極厚的資料檔案中找出父親的資料,接著拍照,後列印出來,再把電子檔放入USB給我。當我看著當年父親的名字與簽名、他的指導教授的名字與印鑑,加上其他關於父親的博士論文內容的影印時,突然間淚水流了出來。

父親在我小學一年級時到日本九州大學留學,曾有兩年時間我未曾看過父親,而在那樣的時空下,我坐在九州大學文書室裡看著父親的字跡,感覺自己穿越了時空,回到兒時的那個自己,那個自己那樣渴望看到父親,那時絕對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在特殊的時空下,與當年的他重逢。也看到父親的字跡寫著家裡的住址,那是中興大學旁邊我兒時的住家,剎那間,所有兒時的回憶,蜂擁而上。我不斷擦拭我眼中的淚水,那是喜極而泣的淚水。

這本短篇小說集能完成,我仍和過往每本書一樣,感謝我親愛的家人,感謝他們給予的支持、愛與鼓勵,讓我能在教職以外,還能書寫文學作品。特別要感謝我的父親,感謝他特殊的日本留學經歷,帶領我去認識日本這個與台灣有著密切關連的國家;還有我的母親,在父親留學的兩年間,辛苦養育我與兩個弟弟,至今她當年的辛苦形影,還深刻留在我的腦海。衷心感謝我的阿嬤從小對我的悉心照顧和對我訴說她那個年代的故事。非常感謝小說家平路、小說

家李喬、林水福教授、邱貴芬教授、柯慶明教授與小說家鄭清文(按姓氏筆畫)推薦我的書,和其中四位寫的推薦序與對我的鼓勵之語。六位推薦者過去都為台灣的文學界竭盡心力、貢獻良多。宋澤萊老師、郭文華教授、許淑屏老師、彭瑞金教授、李瑞騰教授、莊宜文教授、江妙瑩董事、陳正忠醫師與楊谷洋教授,曾閱讀一篇或多篇我的小說,非常謝謝他們寶貴的讀後感或評論。誠心感謝長谷川存古教授、山梨正明教授、今井むつみ教授、林宅男與林禮子教授夫婦、Masumi Azuma 教授、堀江薰教授、片岡邦好教授與谷口一美教授,在我停留日本期間提供許多幫助與照顧。感謝因學術會議認識的渡邊淳司教授與石黑浩教授,分別讓我認識了心臟盒子與人形機器人,啟發我將兩種科技加以想像擴展延伸,寫進了虛構的故事。非常感謝印刻出版社的初安民總編輯、江一鯉副總編輯與陳健瑜出版部主編在出版過程給予的協助與費心。還要感謝生命中給予我協助的許多朋友與貴人,無法在此一一將名字寫出,我的內心充滿了感激與感恩,我們的生命永遠得之於他人太多,無法以言語表達。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