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十九首──時間筆記本
這一次,他唱出了不一樣的時間之歌──讀楊澤的《新詩十九首》 /楊照

這回,將近二十年後,楊澤寫出了一種全新的節奏。和他自己過去的詩作比較、放入中文現代詩的歷史脈絡下,都是全新的節奏。
 全新,但當然不是完全沒有來歷。聽著這節奏,我們重新回頭理解了過去讀過的某些作品,原來是意義深遠的前導,含藏著等待萌芽成長的種子。例如這樣的句子:

音樂,何種音樂
搖將起來,歌將起來
可拭生者臉上的淚痕
音樂,何種音樂
搖將起來,舞將起來
可使時間不用過去
未來不必發生?

上一回,我們在詩集《人生不值得活的》之中讀到這樣的句子,很自然地視之為rhetorical question,以問句的形式來強調音樂的重要性,來表達對於音樂的信任,在所有的現象與表達中,只有音樂,從時間之流中悠悠流過來的音樂,弔詭地將人帶入一種無時間的入迷狀態中,遺忘了時間。
  現在我們才發現,也才明白,原來對詩人來說,這是真正的問題,需要尋找答案的問題,而且他不避艱難地立意尋找,要找出那搖將起來、歌將起來、舞將起來足以對抗時間的音樂,將之化而為詩,寫出一種能夠對抗時間的詩。
   或者說,更能夠和時間好好相處,不需以緊張、對峙的態度對待時間的詩。在這裡,楊澤碰觸到了現代詩和時間的特殊關係。現代詩的成立,來自於現代生活與現代性,來自於人被迫活在「不自然」的時間中,所產生的困頓、焦慮、掙扎與迷茫。海德格說的:物理性的時間,是沒有時間感的時間。自然的時間,不管用什麼方式定義「自然」,是不平均的,有著不同的濃度。春天的成長時間,步伐、密度不同於秋天的凋零時間。醒不過來的噩夢中一分鐘,擠滿了超過飲酒歡笑半小時所能包含的時間內容。
   這種有濃有淡、時快時慢的自然,在現代生活中被代換以「客觀性」、「理性」的時間。一天被分成平均的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一分鐘六十秒,要我們相信、要我們接受,進而要我們活成每一秒都等值、每一分都等值、每一小時都等值。
   現代詩用各種方式顯示這種「理性」時間的粗暴與霸道。現代詩的形式,基本上便是對抗「理性」時間的工具,拒絕順暢流盪的拍點,自覺地扭曲聲音與文法的順序,戲劇性地濃縮、省減敘述,來將讀者從假象的、平均的、無聊無趣的「理性」時間中拔出來。
 在那〈青澀小獸的日子〉裡,「那些日子:那些年少輕狂/只為覓詩狂的日子」裡,楊澤也曾經理所當然地隸屬於這樣的現代詩陣營裡。然而,也早在那個時候,他的詩的追求,似乎就帶著一份對於現代詩基本前提與集體聯想的微微不滿,或微微不自在。
   最不自在的,應該是現代詩人擺出的高度文明姿態吧?應該是現代詩人比一般人更文明更遠離動物性需求的形象吧?多年之後,楊澤找到了他要的字眼來彰顯這中間的不對勁,一下子就攫住了我們的注意。他說:「哦,那些青澀小獸的日子」,他說:「佯狂耍酷的青澀小獸」,是了,詩人、詩的追求、尤其是每每陷入「忽忽若狂」熱情中的詩的追求,明明比日常生活更動物性、更感官、更直覺吧,怎麼會反而被視為遠離動物本能,剩下文明修飾的模樣呢?
   或許早在那個時代,現代詩就已經留下了這根本的矛盾,困擾著楊澤、考驗著楊澤。詩明明是瘋狂的東西,詩明明是靠著身體裡某種抑制不住的熱情而迸發的,還有,詩明明就必然也必須包藏許多瘋狂熱情中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暴亂異象,有神話有末世毀滅式的啟示,為什麼人們,甚至包括詩人自身,卻以不自然的文明角色、以繁複的節制修飾來包覆詩呢?
   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詩,可以還原詩的衝動中的這份「自然」,這份動物性的熱度?有沒有可能繞過所有這些已經存在的浪漫抒情手法,回到浪漫抒情的本源上,重現浪漫抒情的開端──拒絕日常語言是因為日常語言和現代時間一樣,太過平庸、太過均衡?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表現,可以真正讓情感更自然、更直覺、也就更動物性,而不是讓情感更隱晦更曲折,也就更需文明與知識介入銓釋而離開日常語言?
   這樣的迷疑困擾,不是楊澤一個人的。廣一點、遠一點地看,十九世紀歐洲音樂史,曾經壯闊地迎接這份矛盾。浪漫主義的音樂,勇敢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規則,創造出更險峻的和聲、更極端的速度變化、更驚愕的音量效果,來表達古典規範下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為了獨特的、澎湃衝決的情感,必須放棄原有的理性、節制、平衡。
   然而幾十年的浪漫主義潮流沖刷下來,浪漫主義音樂自身變得極其繁複曲折,以至於無法對應回原先創造了浪漫主義的那份直接的、衝決文明羅網的力量。浪漫主義建構起華美的「主義」,卻失去了原本啟動這一切的「浪漫」;「主義」是文明的、複雜的;「浪漫」卻無可避免帶著本能動物性,帶著直接的、簡單的渴望。「浪漫」的根本原型,誰也無法否認,是《羅密歐與茱麗葉》,是青少年的荷爾蒙騷動,是不顧一切的原欲刺激,在最簡單的衝動下,家族世仇恩怨、甚至下一刻、明日的生死,相形之下都太複雜、太麻煩了,同時也就太不重要了!
   如何回歸這個源頭?歐洲音樂史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選擇,走出兩條很不一樣的路。一條是持續、更徹底地打破規範規律,終至將調性、和聲、固定強弱節拍通通丟進歷史的字紙簍裡,浮昇出「無調音樂」、「十二音列」等「現代」風格。還有一條,則是去挖掘從來不曾自覺調性、和聲、節拍等音樂規則的民俗聲音。那是「前音樂」的音樂,那裡面應該會有能引領我們趨近「前文明」情感的線索。
  以音樂史作比擬,那麼《古詩十九首》之於楊澤,就像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民歌之於巴爾托克吧!《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典詩正式「古典化」之前,最重要、最傑出的作品。在那個五言詩的洪荒開闢階段,還未曾經歷「四六駢文」對於文字對偶的考究,還未曾經歷「四聲八病」琢磨出的語調抑揚規則,還未曾經歷「近體詩」對於「體」的講究、執著。那是相對簡單的、素樸的聲音中唱著相對簡單的、素樸的哀傷。
  《新詩十九首》要回到《古詩十九首》式的簡單、素樸聲音。只是楊澤要繞過的,不是「近體詩」,不是「四聲八病」,不是「四六駢文」,而是台灣現代詩的一些固定的、習慣的模式。一種腦中文字意義走在肉聲刺激之前的模式。楊澤要逆轉聲音與意義,他要用聲音來引導意義,他要讓意義被用極其肉體的方式,先被聽到、先被撞到,然後才被看到、才被知覺。
   這回我們明白了,多年前,當他說「讓我做你的DJ」時,原來他如此當真。

太陽照舊升起 日夜旋轉
如一張憂鬱打造的大唱盤
當你我,賣力爬上明日的陡坡
望中卻只有昨日的下坡路
請快來──夢幻遠颺的酒館報到
讓我做你的DJ

是的,楊澤用一種音樂DJ的態度與精神,書寫《新詩十九首》。他要用他選擇的音樂讓你以或快或慢的動作搖將起來,搖出特殊的情緒與感受。他要你聽到音樂,聽著他選擇的音樂,放掉原來的心情,變得更簡單些、更單純些,同時弔詭地更深刻些。

時光止步
遺忘無邊
其情滄桑
益顯綿綿

時光止步
遺忘無垠
其恨纏繞
益發久久
....

這樣的詩句,一方面讓我們回想起多年之前楊澤就曾經靈光閃現地在一首叫〈拔劍〉的詩裡近乎戲弄地挑逗我們:

日暮多悲風。
四顧何茫茫。
拔劍東門去。
拔劍西門去。
拔劍南門去。
拔劍北門去。

這樣的詩句,另一方面讓我們想起了楊澤的忘年交木心。不甘於白話中文愈來愈有限的韻律,尤其不耐煩於白話中文在句法上冗踏囉嗦,卻徹底遺忘了音聲反覆能帶來的韻律效果,木心始終不懈地探索著、開發著不同於白話中文的節奏感。顯然,楊澤也是。
   從《古詩十九首》到楊澤的《新詩十九首》,除了簡樸聲音的連結外,還有清楚的主題連結,那是「時間」。最原始、最素樸的悲哀,是時間所創造的方向性,一去不歸的絕對單向道。《新詩十九首》也充滿了關於時間的感慨,然而相較於《古詩十九首》,楊澤對待時間的態度,不全然是悲劇的,往往在必然的悲劇中夾帶了幽默的喜劇,甚至放蕩無賴的鬧劇。
   當楊澤說「懷舊甚至,也已不是舊時的滋味」時,他意識到「……眾芳蕪穢/山水告退的時代/鬱鬱蒼蒼的台灣島上/如今處處是/寂寥無聲的新造市鎮/寡歡無愛的失樂園」,我們不可能再用舊有的方式懷舊,但懷舊的需求永遠不會逝去,毋寧得找到不同的懷舊方式。而他,其實是帶著點興奮、帶著點驕傲地看待「懷舊甚至,也已不是舊時的滋味」的時代挑釁與挑戰的。
因為他成功地直視這份挑釁與挑戰,拿出了他的「新懷舊風」成績,或說,一種全新的時間反思的風格。他不陷入舊式悠遠的小調沉吟,卻反向操作,以年輕佻達的節奏,光亮幽默的大調鋪陳,唱出時間之歌,使得詩的聲音及其意義,產生了微妙的內在衝撞,一併撞上我們的心頭:

瞬間。
永不回頭的瞬間。
純粹,純粹的瞬間。
我們無非是
彼此手中,不盈一握
最最楚楚可憐的瞬間。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