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掏不絕
千古絕唱 東坡肉

肉切長厚約二寸許,下鍋小滾後去沫。每一斤下木瓜酒四兩,炒糖色入。半爛,加醬油,下冰糖數塊,將湯收乾。用山藥蒸爛去皮襯底。肉每斤入大茴三顆。

自古以來,菜以人傳的例子很多,而最受世人稱道,號稱杭州第一名菜的「東坡肉」,絕對是其中之佼佼著。即使清初飲饌名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指出:「食以人傳者,『東坡肉』是也。卒急聽之,似非豕之肉,而為東坡之肉矣。噫!東坡何罪,而割其肉,以實千古饞人之腹哉?」且「予非不知肉味,而於豕之一物,不敢讓措一詞者,慮為東坡之續也。」仍未損其赫赫之名,反而更增添它在中國飲食史上的崇隆地位。

話說大文豪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十足是個美食家。他在被貶黃州後,家貧身困,吃不起當時貴重的羊肉,好吃的他,腦筋只好動到「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同時「價賤如糞土」的「黃州好豬肉」上面,終於研究出「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的頂級紅燒肉。從此之後,當他在「夜飲東坡醒復醉」之餘,「每日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若莫管」自得食樂,不亦快哉!

儘管中國許多地方都有獨門的「東坡肉」,然而,杭州人認為只有他們所燒的「東坡肉」,才得東坡真髓。原來蘇軾官錢塘太守時,為了疏濬西湖裡的淤泥,乃徵召民伕掘泥築堤,此即當下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公堤」。由於民伕賣力趕工,自然損耗不少體力,為了彌補慰勞,加快築堤速度,蘇太守便想起他當年在黃州時的紅燒豬肉,遂注入黃酒於大鍋內,燒給大夥兒吃,效果出奇地好,百姓感其德澤,世代流傳此一燒法,號稱「東坡肉」。

其實「東坡肉」之名,始見於明人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篇》,指出:「肉之大胾(即塊)不割者,名『東坡肉』。」其燒法則見於清代的《調鼎集》,云:「肉取方正一塊刮淨,切長厚約二寸許,下鍋小滾後去沫。每一斤下木瓜酒四兩(福珍亦 可),炒糖色入。半爛,加醬油,火候俱到,下冰糖數塊,將湯收乾。用山藥蒸爛去
皮襯底。肉每斤入大茴三顆。」至於其滋味,則載於楊靜亭所撰的《都門新詠》,略稱:「原來肉製貴微火,火到東坡膩若脂,象眼截痕看不見,啖時舉箸爛方知。」簡簡單單四句,描繪入木三分,是以兩岸三地,至今流行不歇。

我新近在香港的「杭州酒家」,嘗到其招牌名饌「東坡肉」,但見色澤紅潤,入口汁濃味醇,肉酥爛而不柴,皮爽糯而不膩,取此下飯佐酒,好到齒頰留香,無法形容其美,難怪見重食林,甚為饕客喜愛。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