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頁流轉──台灣文學入門108(售完)
〈序〉台灣文學•精彩百年 /應鳳凰、傅月庵

台灣,美麗之島也,移民之島也。其美麗,正所以招引移民。移民絡繹不絕於途,族群反覆衝突、妥協、摶合,多元文化終於燦然有形,自成一格。

前塵回首。西班牙人走了,荷蘭人來了;日本人來了,清國人走了;中國人落地生根,原住民始終堅守祖靈之山河。政治不停地衝突,生活不斷地融合,畛域界線終為時間所泯,遂造就了源頭文化汩汩如泉湧,生活衝勁十足的台灣人。——台灣,美麗之島也。吾島之民,正所以彰顯此美麗!

文學是文化的一部份。台灣文學壯大了台灣文化,亦為台灣文化的縮影。四百年之途,一路走來,顛蹠仆跌,不斷如縷,卻能含納千江千月,匯成大河,勁湧向前。移民文化特質,顯露於文學之上,一則反抗壓迫,二則追求認同。壓迫經常來自於外在要求無條件的認同,反抗則往往是為了尋求更真實的自我認同。

清季傳統漢文學,初期類多宦遊採風之作,晚期移民既多,定居者眾,隸籍台灣,鄉土意識漸興。本土詩作,素質騰昇,與內地幾無二致。日治之後,台灣傳統詩社林立,一方面成為台日文人交流平台,分庭抗禮唱和;另方面則柔性捍衛漢族傳統,不與俗同。新文學方面,無論「台灣白話文運動」或「台灣鄉土話文論戰」,均與非武裝抗日的文化運動息息相關。「皇民文學」的出現,固出於政治需求,相當程度上,卻也是歷經數十年統治後,部分台灣人放棄抵抗,自我認同大和文化的結果。

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來台,懍於「二二八事件」與外在局勢,對內採取高壓統治,勢成白色恐怖。1950年代撲天蓋地的「反攻懷鄉文學」,實則要求台灣人民無條件認同「祖國文化」,殊不知菅芒迎風,彎而不折。1960年代「現代主義文學」的導引,終成1970年代「鄉土文學」的反叛,乃至1980年代風起雲湧的「新文化運動」,無論農村、都市、眷村、勞工、酷兒、原住民、母語文、女性主義、生態環保……均如花火迸炸,成為文學書寫指涉標的,並於1990年代形成了各自的類型寫作。1987年台灣解嚴,1999年廢除「出版法」,台灣文化/文學,在「攔得溪聲日夜喧」之後,也終於百無禁忌,「堂堂溪水出前村」了。

2000年之後,台灣文學的「反抗/認同」特質,依然存在,卻不如以往旗幟鮮明了。「輕薄短小」的網路衝擊,商業市場的操作,在在沖淡了文學的純度與濃度。台灣文學何去何從?正待年輕一代透過實踐,尋找出更新、更具活力的方向。「蕃薯不怕落土爛,只要子孫代代湠」,回首精彩百年,台灣文學多元豐饒,大步邁進之中!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