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外之味
〈神仙粥「妙」用無窮〉洗淨鮮荷葉代替鍋蓋嚴,扣上十分鐘,則白粥變成淺綠色,碧玉溶漿,荷香四溢,取名「神仙粥」……

用瓦製的牛頭煲和井水大火一煮幾小時,米粒接近溶化程度,把洗淨鮮荷葉代替鍋蓋嚴,扣上十分鐘,則白粥變成淺綠色,碧玉溶漿,荷香四溢,取名「神仙粥」。

已故飲食大家唐魯孫曾提到:「廣東人到了夏天,喜歡以荷葉入饌或做點心,用瓦製的牛頭煲來煮。煮的時候,用井水大火一煮幾小時,米粒接近溶化程度,他們叫『明火白粥』。在水將要開鍋前,放下腐皮、白果,等粥熬好,將鍋蓋掀開,把洗淨鮮荷葉代替鍋蓋嚴,扣上十分鐘,則白粥變成淺綠色,碧玉溶漿,荷香四溢;先曾祖樂初公(長善)在廣州將軍任內,每逢暑天時,常以此待客,梁星海(鼎芬)、文藝閣(廷式)給這個粥取名『神仙粥』。」


說正格的,唐老追憶的這段神仙粥,出自文人附會,並非原始面貌。目前我所知最早的神仙粥方子,乃唐代遺留的敦煌殘卷所記,文云:「神仙粥,山藥煮熟,去皮一斤;雞頭實(即茨實,雞頭米)半斤,煮熟去殼,搗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韭子末二、三兩在內尤妙。食粥後,用好熱酒,飲三杯,妙!」因這粥「恐為當時道士、修煉之人所服用粥方」,故名。而喝此粥的好處,則是「善補虛勞,益氣強志,壯元陽,止泄精」,確實為食療上品,其功效或可媲美「威而剛」。

到了清朝時,另一款神仙粥出現,效果完全不同,它的療效不在那話兒,而是「專治感冒風寒暑濕,頭痛骨疼,並四時疫氣流行等症。初得病兩、三日,服此即解。」其煮法為「用糯米半合,生薑五大片,河水二碗。於砂鍋內煮一、二滾,次入帶鬚大蔥白五、七個,煮至米熟,再加米醋小半蓋,入內和勻。」在服用之時,則須「乘熱吃粥,或只吃粥湯,食既,於無風處睡,以出汗為度。」由於「此以米補養為君,蔥、薑發散為臣,一補一散,而又以酸醋斂之,故而「甚有妙理」,極其食療價值。

又因為其「屢用屢驗」,所以,絕「非尋常發表之劑可比也。」按:此方原收於褚人穫的《堅瓠集》,且同時期人朱彝尊所著的《食憲鴻秘》,亦有類似之記載。兩者的文字雖略有出入,但道理並無不同。朱並謂此粥的作用為「米以補之,蔥以散之,醋以收之」,結果「三合甚妙」,可以粥到病除。

事實上,先民早就總結食粥的好處,說一省費,二全味,三津潤,四利膈,五易消化。南宋詩人陸游的詩《食粥》更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年長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不過,在此可以肯定的是,光食粥不會成仙的,唯有吃唐代那款「神仙粥」,可望愛至最高點,快樂似神仙;而常食清代的「神仙粥」,則身強體壯,病毒不侵,健步如飛,飄飄欲仙。我猜想,這或許才是將它命名成「神仙粥」的真正原因吧!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