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朋友
【主廚序】灶腳的生命隨堂考 / 黃照美
【主廚序】灶腳的生命隨堂考 / 黃照美
活了近一甲子終於實現藏在內心多年的心願,一本有故事的食譜誕生了,允諾當我下輩子「父親大人」的簡媜,做了多年的白老鼠,不嫌棄我燒煮出的菜,鼓勵我動手寫食譜,對於書的內容該如何呈現,我倆居然都心有同感,於是就付諸行動,辦桌了。

首先設定書中的幾位主角,經徵求同意參與盛宴,繼而分別與他們聊天,開列菜單訂出辦桌日期,每位主角口述從小到大對哪幾道菜記憶深刻並極具意義,逐一筆記,並加入我個人對他的認識而設計出的菜單,完成每一場盛宴。

八場盛宴中讓我內心感受最深的是我母親與楊茂秀教授那兩場,我與母親感情甚深,備料過程心情是感傷的,拿起鍋鏟烹煮母親最愛的菜餚,不聽使喚的眼淚掉了下來,家人全程參與盛宴,熱鬧溫馨,但最最遺憾的是母親已無法享用為她準備的佳餚。「苦兒」楊茂秀教授談到他的菜單時,當時的我內心一陣酸楚,為了彌補他童年的不足,食材上加了料使之更豐富,託友人從日本帶回鹹魚,蘿蔔乾用了長輩送我私藏近十五年的老蘿蔔乾,其他的多道菜也分別加了配料使之更「澎湃」,以表達心中對老友的疼惜。

每一場辦桌都在熱鬧、快樂,聽主角說故事、聽眾隨著故事內容的起伏有眼淚有笑聲,但誰也都不會忘記把菜送進口中,直到盤盤見底下結束。

書中的每位主角分別有不同背景,在烹煮過程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很高興有這機會幫摯友們做菜,印刻出版社初安民先生,江一鯉小姐敢冒風險為這名不經傳的我出版此書,還有參與過程的好友與家人,請受我深深一鞠躬,感謝大家的成全,希望此書能帶給讀者同樣的感動。

二○○八.十.廿六於新店檳榔坑
【吃客感言】家裡有豬不擔心 / 楊茂秀

台灣食物最缺乏的時期,豬吃的比人吃的好,而且好很多。

那個時期,起先,我們家在彰化二林原斗的清水橋邊。平常煮飯的人是我媽媽,一大桶十四、五個人吃的飯,其實是一大桶蕃薯,飯粒疏落,粒粒可數;後來,我媽媽往生了,我們家搬到花蓮吉安的慶丰。平常煮飯的是我的大嫂,一大桶飯其實也是一大桶蕃薯,四散其中的飯粒,乃然粒粒可數。

不管是媽媽煮飯的時候,或是大嫂煮飯的時候,我們家都有養豬,豬吃的和人吃的一樣,也是蕃薯,只是,那上面參加的不是米飯一點點,而是一大把一大把的米糠。

請不要小看那些豬,我們讀書註冊的錢就靠牠們的奉獻犧牲。

蕃薯吃多了,如今我們長大了,也都老邁了,兄弟姐妹相聚時,吃飯,要是有蕃薯稀飯或蕃薯葉(我們稱之為豬菜葉)我們會分兩派,我和我以上的哥哥、姊姊都吃,而且笑著吃,我以下的弟弟妹妹,則把頭別過去,看都不看一眼,回頭來看到我們的愛吃相,他們會異口同聲說:「豬!」

可是最近幾年,我們因為都有遺傳的心臟、血管的疾病,醫生交待我們多吃蕃薯,說其中有對心血管有益的養份,我們兩派人聚會吃飯時,都拚命吃糙米蕃薯稀飯與豬菜,而且,會異口同聲笑著說:「豬,我們都是豬!」
也難怪,我們的孩子讀書註冊都不曾擔心過呢!

【整理者的話】每一道菜都暖著心頭 / 石憶

只要餓了,不管是誰都會找食物吃;向來食物只在這個時候才立即顯得重要起來。換句話說,食物僅止於果腹,肚子一填飽了,它便像失寵的嬪妃迅速被打入冷宮,而且桌上的杯盤狼藉也很令人反胃,讓人迫不及待地想離開。然而,我這樣的想法被徹徹底底顛覆了,就在冬季的一個週末晚上,地點是黃姊的家──她為八場「吃朋友」所設計的菜單,以及八位說故事人令人鼻酸的故事,讓我如此單純看待食物的眼界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另一個充滿思念、執著、害怕、悲傷、溫馨的食物多元世界。

楊茂秀教授點的鹹粥、李惠綿教授指定的碗粿、魏可風治療師的米粉湯……當黃姊適時地自廚房送出一道道菜時,眼前彷彿便浮現了說故事人剛剛才說起的時空。食物不僅止於果腹,食物還能喚起生命旅程中你一輩子都不想忘記的那個人的點點滴滴,不管那個人是不是就在身邊,還是已經離開人間數十年;所以,一碗鹹粥,似乎讓從小失去母親的楊教授再次與母親對話。加了許多肉燥的碗粿,彷彿讓李教授回到了準備過年的熱鬧家中。我頓時明白了,或許最能吃到心坎裡的滋味,往往不是來自五星級餐廳的名廚之手,而是來自家中那個擁擠、不起眼的小小廚房。

難忘的食物,其背後往往隱藏了一個難忘的人。那個人現在好嗎?

每回「吃朋友」到了最後一道菜,心裡總暗暗期待還會有下一道菜、還想再繼續聽故事。我不想離開,儘管桌上杯盤狼藉。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