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12•六月號:追索生命密碼的旅程──蘇曉康
追索生命密碼的旅程,蘇曉康以《寂寞的德拉瓦灣》再出發 /客席總編輯•季季•文
我不會忘記一九一九年的「五四」。
我不會忘記一九八九年的「六四」。
我也不會忘記蘇曉康的《河殤》續集就是《五四》。
如果沒有「六四」,《五四》應該早已完成並播出。
如果沒有「六四」,蘇曉康應該已由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講師升任教授;他的妻子傅莉應該也由北京第四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升為主任醫師。
然而,三個應該與眾多生命的想望,都因「六四」而成泡影。
 
我與蘇曉康的友誼源自「六四」之後,和他的文字因緣則比「六四」還早一年。一九八八年六月,由蘇曉康總撰稿的六集電視政論片《河殤》在北京中央電視台播出,震驚中國大陸知識界;彼時我主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八月發表《河殤》解說詞並製作「兩岸看《河殤》」專輯,也在台灣引發知識界的熱潮激盪。

然而,探討黃河農業文明(古老保守)與蔚藍色海洋文明(開放西化)的《河殤》,也驚動了中南海高層。八九民運後,中共追根究源清算「六四」總帳,陸續發布通緝名單,蘇曉康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祕密審定的七名知識分子中列榜第五,倉皇出逃至今被拒於國門之外。

我決定發表《河殤》時,沒想到會發生「六四」;更沒想到次年十二月底就在台北初見已經步上流亡作家路的蘇曉康。而流亡作家,不論出自俄國、中國、捷克、德國……,他們的筆大多浸潤著血和淚,作品裡的人物也常常是哭不出聲的瘖啞者。「六四」之前,蘇曉康的作品大多背負著為天下蒼生請命的大骨架,沉重而冰冷。「六四」之後,大骨架已被大時代拆解,一九九七年我主編蘇曉康的第一本流亡作品《離魂歷劫自序》,一字字吞下浸潤其中的血和淚,為他柔軟而滾燙的懺悔而痛徹心肺。

這個月,「六四」即將跨入二十四年,蘇曉康陪著一九九三年在美國車禍重傷的傅莉,繼續在德拉瓦一處安靜的鄉居療傷止痛。因傅莉復原無望而致憂鬱沉寂的蘇曉康,這十餘年裡經歷了「心靈修補」的重重艱辛而未忘情於寫作,今年元月第四度訪台之後,終於從深層的精神癱瘓裡甦醒過來,並在返美次月開始書寫《離魂歷劫自序》續集《寂寞的德拉瓦灣》。我不得不說,如果沒有「六四」,蘇曉康不會有這兩本浸潤著血和淚的流亡之作。《離魂歷劫自序》是他為傅莉寫的懺悔錄,《寂寞的德拉瓦灣》則不但是他個人「心靈修補」的見證記錄,更是一頁頁從肉體深處追索生命密碼的詭異旅程。

 
作者簡介:季季
台灣省雲林縣人,一九四四年生。一九六三年畢業於省立虎尾女中高中部,放棄大學聯考參加「文藝寫作研究隊」獲小說首獎。一九六四年到台北,專業寫作十四年。一九七七年底進入新聞界服務。一九八八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邀訪作家。曾任《聯合報》副刊組編輯,《中國時報》副刊組主任兼「人間」副刊主編,時報出版公司副總編輯,《印刻文學生活誌》編輯總監等職。二○○七年自媒體退休。現專事寫作,並任國立政治大學「文學創作坊」指導教師、蘆荻社區大學「環島文學列車」講師。出版小說《屬於十七歲的》、《異鄉之死》、《月亮的背面》、《澀果》等十三冊;散文《夜歌》、《攝氏20-25度》、《寫給你的故事》、《行走的樹──向傷痕告別》等五冊;傳記《我的姊姊張愛玲》、《奇緣此生顧正秋》等三冊;主編年度小說選、時報文學獎作品集等十三冊。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