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11•十一月號:無法填滿的蒼白──吳耀忠
在塵埃中嚮往純潔──戰後台灣美術社會寫實第一人 /李賢文
追憶一個人,有時是透過事,有時是因為人,而有時是經過物;一幅舊畫,讓我想起了一位特別的友人。

多年來我默默著守護著一張舊畫。此作乍看宛如前輩美術家泛印象派的人物肖像,畫中一位黃衣花裙繫著雙辮的少女,正對前方,微微含笑,她的雙手自然垂放安詳地停歇在雙膝上,手中持拿著兩根木針,橘紅色的毛線毬與一小塊未完成的織物,畫出了少女的安靜嫻雅。身畔的小几上有插了鮮花的橙色高瓶,一隻半滿的褐色水杯和置放三顆鮮紅蘋果的白瓷盤。少女安坐在這一個溫馨的角度,背後是一幅彩畫,整幅作品洋溢著溫暖的橘、紅、咖啡與黃色系,而畫面被微側的少女坐姿,斜切為二個等大的三角形,形成穩定的幾何結構,即使是瓶花、水杯與蘋果也都以正三角放置穩定。矩形桌面拉開少女與牆面而靈動了整個空間,展現畫家的寫實功力。濃黑雙辮在畫面上顯得十分突出,令此幅幸福人生的理想圖中帶有一絲的隱憂不安。畫中少女是吳耀忠的妹妹,而作畫的畫家正是吳耀忠。
 
那是三十三年前的往事,因為《雄獅美術》總編輯蔣勳的介紹認識了陳映真和吳耀忠,在一九七八年八月號,月刊製作了「畫家吳耀忠專訪」,由陳映真主筆,對吳耀忠進行了訪談與側寫。之後,因春之藝廊陳逢椿的敦請,吳耀忠擔任春之藝廊的經理,期間春之與雄獅合作了「雄獅美術新人獎」第四、第五屆,得獎作品在《雄獅美術》報導,同時也在春之展示。七九年春,吳耀忠期望我能為春之藝廊策展一年,當時正好月刊在進行「前輩美術家」系列特輯計畫,所以我便在一九七九年下半年,分別策劃了洪瑞麟、陳澄波與陳夏雨個展,獲得廣大矚目。

〈黃衣〉為「畫家吳耀忠專訪」那一期的《雄獅美術》封面之作。當年吳耀忠盼此作暫存於月刊社。一九八○年吳耀忠離開春之,有一天他來社周轉現金,同時語帶含蓄願此作續存我處。當下瞭然的我,也就帶著一份友情繼續護守這幅畫。
 
此後,吳耀忠逐漸消聲匿跡,偶爾側面聽聞他與世隔絕,寄情菸酒。記得吳耀忠最喜歡穿著白衣,個性溫文善感。從小是三峽世家的他,雖家境優渥,卻絲毫沒有跋扈氣,對人客氣謙和,善於為別人著想。小時候是三峽地區公認的天才畫家,大學聯考前又請益於三峽畫伯李梅樹。他早期作品,充滿了〈黃衣〉中典雅素樸的印象寫實風格,進入師大美術系之後,眼界陡寬,沉浸在更多的風格類型中。與他同期的系友,包括侯錦郎、張清治、趙國宗、宋龍飛等都是今日藝壇各方前輩。吳耀忠對藝術接近潔癖的執著,使他無法循規蹈矩去服從體制裡的規範。他質疑教育體系裡對藝術家的培育問題,他舌戰當時五月、東方的抽象論調,他在文學與藝術間,找到最終也是唯一一條道路,那就是人道主義為本的社會主義理想。

一九六八年他與陳映真因為高調的社會主義思想而先後入獄,七年的白色牢獄,不但沒有打擊他的理想,反而使他出獄後的作品,有了更強烈的表現。在一系列為遠景出版社、《仙人掌》、《台灣文藝》所做的封面創作以及本土作家鍾理和、吳濁流、鍾肇政、陳映真、王拓、陳若曦等人的著作封面上,他用接近素描的皺擦筆法,抒情出低下階層的生活面貌,不論是衣著襤褸的學童、補鞋的少年,還是揮汗堆土的工人。他對建設中的工人群像熱情記寫,鷹架下、礦坑中、土堆邊都是他謳歌的聖地。他對受壓迫的階層特別同情,這分同情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想像。他的藝術正因為透過這一份文學的想像與人道的情懷,使他的古典寫實畫風逐步走向理想主義的社會寫實。
 

我常常在想,倘若吳耀忠依循著三峽耆宿畫伯李梅樹的足跡,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地在學院門牆裡成長茁壯,他也未必能超越上一輩的成就。然而,正因為他與生俱來的浪漫思想與悲天憫人的心情,使他在藝術之路的選擇上,走向一條社會寫實路線。在戰後的台灣,終生堅持社會寫實的人,吳耀忠可說是第一人。也因為有了吳耀忠,台灣美術中社會寫實的版圖也就不至於荒蕪...(精彩未完)

 

作者簡介:李賢文
一九四七年生於台北。輔仁大學數學系畢業。知名藝術雜誌《雄獅美術》創辦人,本身亦是畫家、專長水墨。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