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文學生活誌》2011•一月號:民國範兒.符號民國.前衛民國.文藝民國
舒國治冬遊屏東 /舒國治.文

一、源起
三十年前,我在水底寮當過一段短時間的兵。軍營上的天空,那片藍透的天,點綴著一朵朵被拉扯成終至不能再動的雲,我當時便已覺得美極,便已慶幸來到這麼一處坦蕩佳地。
營中的長官,常常指著後方的大山,說春日山什麼什麼,我遂得知有這樣一座山,叫春日山。這名字起得好,乃每一時刻望向它,皆好看,皆像如臨春天,如沐春風。後來有營上同袍說起,山上有山地部落(當時猶不習稱原住民),可與他們一同席地喝酒唱歌,其樂無比。
休假出遊,若不是去高雄市,便可能往南去恆春與墾丁。很少去屏東市的。這其實頗可惜,現下一想,高雄有啥好玩,屏東市近在眼前,亦是古城,當時是七十年代末,正是唐魯孫談吃文章寫得最旺之時,而他便是住在小吃極是精彩的屏東市裡。

 

騎著三輪板車賣花卉的老阿嬤,這種優美的市景與這種優質的人,不是每個城鎮都看得見的。 (舒國治/攝影)

往南只能坐公路局,枋寮至枋山之間,農地上布滿一點一點的綠點,原來是西瓜。往往車上沒什麼乘客,自己一人望著窗外,看向海,看見稀疏的景物,思路中只是充滿著空,或者說,充滿著一種像是孤獨的東西。一下經過了楓港,一下再經過了車城,最後在恆春下車。走在恆春城裡,很安靜,但摩托車你來我往,只是人皆很定的坐在屋簷下弄一些他自己的事,而他們的嘴巴都動著,都咀嚼著,不用說,是檳榔。連阿媽們也這麼嚼著。這使得所有的人的眼睛看起來皆像睜得很大,皆像是原住民的輪廓似的充滿了勃勃的生氣。

那時候的墾丁,沒太多人。並且自恆春沿路向南,或山或海,皆很蕭疏,是一種滿美的卻又有點已是天涯海角似的寂寞。而最南端的鵝鑾鼻猶有一種地標式的名氣與吸引力,如今已甚少人為了「最南端」、為了「燈塔」特意去鵝鑾鼻了。

再就是,近處有一滿州鄉,那個偉大的自創歌詞的民謠歌手陳達猶以貧民的身分住在那裡。
 

二、恆春

恆春半島,是南台灣極美特殊的一塊寶地。它的地形、地貌,構成了它教人詠嘆、教人流連、教人畏服、教人驚奇的必然原因。

春夏秋三季的熾熱陽光,令所有人的眼睛瞇起,也令太多的自我無啥施展之空間,你只是被它曬著、被它照著,以剩下很少的體力或思考力來緩慢的度卻一天。而你也不敢在此種燙膚刺目的陽光下放任自己去憂鬱去蒼白。冬天的落山風,呼呼的吹,突的一陣,山搖地動,又突的一陣,小攤的杯盤與布棚頓時飛落四處。晚上睡在民宿房間裡,只覺屋外全是風聲,刮動了所有能動的物質,像滾動的一只保特瓶,像扣得不牢的窗戶,也刮掃了你的心胸,令你不能專心只顧自己專注思考事情。

這種風太神妙了,它令所有已存在的東西皆顯出是很牢固的,哪怕是矮矮的小草與細砂、石頭。而樹林,即使不是根粗的大樹,亦能隨風搖曳,並不立斷。夜晚因落山風而起的樹濤,亦是大自然的樂曲,偶一聆它,竟也頗醉人的。

恆春鎮,它的基本格局幾十年沒太大變化,如果在早上五點,一個人騎著自行車緩緩滑行,所看得的每一寸小景,當是最可愛的。尤其是它的四座城門,每一座相距極近,又皆保存住,這種小巧的格局,在全台灣是極難得極珍貴的。騎自行車自此門鑽進,不久又往另一門鑽出,其間的時間可以短到以電影來拍出,完全連成一氣。

鎮上的房子,好看的仍有一些。有些小五金雜貨店,猶能買到鐵皮手工打成的灑水壺,且價錢較同樣是世外桃源的花蓮要來得便宜。

恆春的幾條老街,若能開出有特色的小店,令生意不錯,或得以保住老宅古樓,如此便就最能活化將是臨近夕陽的原本優佳小鎮。像光明路78之4號的「一杯咖啡」算是不錯的例子。且看「阿嘉的家」左近好幾幢小巧樓房,其實很可以派上好用場的。


三、滿州鄉

由恆春出東門,沿著200號公路,不久便進入了農田景致的鄉間。倘若把恆春比喻成西部小鎮,則這裡便是鎮外的墾荒者的一小撮一小撮家園。

這一段路,由於不長,騎自行車也極適宜。乃路邊的田景太教人鬆閒了,而路上又太空蕩無車了。

永靖附近,有「鷹棧」、「敬字亭」,路的線條彎曲,宜於目眺。進入滿州的市街中心,圓環口一株大樹,叫掌葉蘋婆,正是那種最經典、最不用言說的絕對地標。

這是一個安靜但並不沉睡的小鄉,尤宅的古意建築看過,還想看中山路以外的接近郊邊的小巷小弄裡的民家,看看會否找到我可以搬來住它半年,整天與鳥、樹、山、海打混的小矮窩。我隨時在做這樣的夢,而滿州鄉,第一眼看去便有這種魅力。

滿州附近很多相貌不俗的小村,值得再去細巧的尋覓。或許是環繞在周邊的小山比較富於變化,令山上流下來的溪澗皆形成滿像可以玩賞、徜徉的氣質。我遊逛匆匆,不及一探橄仁溪,據說清澈涼洌,溪旁樹林成蔭。

台灣許多四季如夏的「熱區」,其實很可以好好利用溪谷的水,令之不立刻流奔到下游。主要要使水的流路迴轉,且每隔一段,要深挖成塘,以緩其勢。看來滿州鄉恁好一處山水,或許可以在水的涵蘊上、緩行上做些經營。


四、港口茶

永靖與佳樂水中間,突然見路旁寫著三個字「雜種茶」,很是好奇,便停下來,走進問茶。

這茶亦叫港口茶,乃這地方叫港口村。村後小山便種著這些一百多年前自武夷引來的茶種。故而它應當是岩茶的後代了。這裡氣溫恁高,溼度又不如中部、北部山裡的那種水氣、積霧,竟然在村民的勤墾下也成了這種略有粗獷氣韻的熱帶海岸茶,也實頗具特色了...(未完,更多內容請見印刻雜誌89期一月號)
 

作者簡介:舒國治
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原籍浙江。是六十年代在西洋電影與搖滾樂薰陶下成長的半城半鄉少年。七十年代初,原習電影,後注心思於文學,曾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備受文壇矚目。一九八三至一九九○年間浪跡美國。此後所寫,多及旅行,自謂是少年貪玩、叛逆的不加壓抑之延伸。而文體自成一格,文白相間,簡淡中深富雅韻,論者咸認與他的清簡度日有關。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最受他無盡窺探與詠頌。著有《理想的下午》、《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記》、《窮中談吃》、《台灣重遊》、《讀金庸偶得》、《水城台北》等。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