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來,「去中國化」的手段可分為兩項:
一、炒作族群議題:
「二二八事件」無疑的成為首要炒作議題,包括事件的前因後果、傷亡人數的扭曲解釋,徒增族群間的裂隙。然而對於過去漢人如何殺原住民、搶奪土地的行為隻字不提,僅用各時期的「治番政策」簡單略過。另外,漢人之間的衝突也鮮少提及,如傷亡遠甚於二二八的漳泉械鬥。可見現今教科書刻意針對外省人與本省人的衝突,不著重於漢人之間、漢番之間的衝突,更不提日本人如何侵踏台灣,如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以「生物原則」治台。
二、提倡台灣主權:
中國人稱台灣為「夷洲」、「流求」就是矮化,日本人叫台灣「高砂」、「高山國」是光榮,這種心態不僅表現在台灣的「古稱」上,更表現在台灣的主權議題上,包含「馬關條約」的簽定到台灣光復。談到台灣割讓時,不提清朝官民的強烈反對,刻意塑造清廷將台灣視如草芥,巴不得送給日本。提到台灣光復時,刻意否定開羅宣言,提倡台灣地位未定論。
這些扭曲歷史的論述,主要出自民進黨的教育政策,結合坊間教科書編者,有了「九五課綱」撐腰之後,更顯得理直氣壯。「九五課綱」堪稱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的準則,於民國95年正式實施。在這之前,坊間教科書已經出版七年,但都顯得相當安分,不敢過分扭曲歷史。
★★★
(摘錄)……民進黨當政之前,教育上的「去中國化」早已展開。在國中教材上,於民國83年公布《認識臺灣》教科書,86年實施於國中一年級。整套教科書分為「歷史篇」、「地理篇」、「社會篇」。其中地理篇並無太大爭議,但「歷史篇」及「社會篇」的編輯相當荒謬,如「歷史篇」中使用「日治」而不用「日據」,使用「戰後」而不用「光復」二字,手法與高中教科書頗為相似。
在高中教材方面,直到民進黨完全控制教育部後,才展開大規模的行動。早在2003年,李登輝便指示台聯要舉辦公聽會,推動修正教科書,並支持台聯黨團主任羅志明向立法院提出臨時提案,並發動群眾連署,使總統府召開全國討論會。2007年,時任民進黨主席的游錫堃更表示,當初當行政院長任命杜正勝為教育部長時,曾經「任務交付」,要求他針對教科書內容大修特修。由此可知,杜正勝推動教科書修正的動機,是根據上級的指示與支持,也因此更加肆無忌憚的大幹特幹。於是,「九五課綱」便在這種政治氛圍下誕生了。
★★★
(摘錄)……眾所皆知,高中國文教材的「去中國化」,就是文言文與白話文比重的爭辯。但許多人都未曾發覺,課本印出來是一回事,學校老師如何規劃又是另一回事,這點在本書末篇〈天下沒有白念的中學〉一文,描述得相當清楚。
所以,文言文與白話文比重增減多少的問題不大。真正的問題是,提倡「台灣文學」對學生的荼毒。學生學習「台灣文學」,只會學到許多拗口、語意不通的字句,不僅誤以為「台灣文學」是「獨立的文學」,對寫作程度也有負面影響。
★★★
(摘錄)…… 「台灣文學」最初的定義等同「鄉土文學」,由黃石輝於1930年提出,並影響了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寫作方向。此後,經歷了反共文學、現代文學等主流思潮後,各界開始討論「台灣文學」的方向,因此展開了鄉土文學論戰。而以葉石濤為首的本土派,遂將鄉土文學正名為「台灣文學」。現今,多數人接受的是廣義的「台灣文學」,即是不分作者、主題,描述台灣的文學。但不論怎麼解釋,根本沒有「台灣文學」,以下逐一揭穿「台灣文學」的謊言。
★★★
(摘錄)……在某些學科方面,我對老師的作為相當不以為然,尤其是國文科。學校老師大多數畢業於師範學院,但相對於學風的自由開放,許多老師卻剛愎自用,助紂為虐。當然許多人不相信這一點,我本也不願相信,但在被老師暗算,經歷各種荒謬怪誕的事情之後,我對老師的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
這篇文章記載我在附中三年觀察到的種種現象,包括學科的教學與考試模式,和附中特有的活動等。在學科教育方面,更有見微知著的作用。從師大附中,我們可以看到學校內為外界所不知的現象,不但反映出其他學校的內部作業,也是活生生教改失敗的體現。
★★★
(摘錄)……古代湯顯祖和袁枚等文人都擅長寫八股,但從不將自己的八股文編入文集裡。學校的作文我也寫得很好,但我始終瞧不起它,因此不屑公開發表。
為什麼說高中作文是制式作文?因為它不僅生硬的限定了寫作格式,多數的題目又了無新意,使學生過於注重文辭修飾,而忽略了寫作本質。其中,最無意義的當屬抽象性的題目,只能讓學生用盡各種譬喻、轉化和誇飾的修辭,將一種東西描繪得天花亂墜,思想方面卻顯得貧乏。尤其在引經據典方面,學生永遠只會那幾句,甚至加入了現代作家的「名言」,缺乏豐富的學識。
★★★
(摘錄)…… 至於為何這些老師敢明目張膽的鼓吹「台灣文學」?他們憑什麼自行編印教材並強迫學生閱讀?國文老師將指定教材列為考試題目,為何學校坐視不管?這才是有心搶救國文教育的人應該正視的問題。因為學校內部「去中國化」的作為更甚教育部的政策。如果連師大附中都如此,那中南部的學校豈不更加囂張?
附中身為全台數一數二的學校,校風的自由開放更令不少學生嚮往。因此,附中有責任做其他學校的榜樣,建立完善的教學方式,不隨著同流合污。清朝大學者龔自珍說:「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傳人可知。」師大附中何其有幸,在教育混亂、是非不分的年代,有學生跳出來為其指引方向,並以此作為荒謬教育的案例,供他校借鏡。相信不久之後,師大附中將成為失敗教改中的一盞明燈,帶領其他學校,一同走出陰霾...(未完,更多精采《李戡戡亂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