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曾經歷十七歲,困惑的、叛逆的、徬徨的、熱情的、空虛的。李戡,李戡的爸爸李敖,我,和讀者你們,十七歲時也曾拿起一把無形的「刀」,從此人生砍成兩半。但李戡的方式最奇特;他出了一本書,《戡亂記》,一刀砍斷台灣教科書想在他的腦袋裡塞進的垃圾,再一刀砍斷整個島嶼想包圍他的窒息窩囊,《戡亂記》成了他「與成長之地的訣別書」。
開宗明義李戡引用馬克.吐溫的話,「我從不因上學而妨礙我受教育」。這十三個字,道盡了一個從十五歲至十七歲的孩子,一千多個憤怒痛苦成長的日子。李戡是一個有思想的孩子,但台灣教育給他的十七歲人生不是展翅高飛,享受最無窮最美好的想像力階段;相反的,他被迫念起政治指導的死板歷史、公民、國文教科書。他若放棄了,考不上大學;他若屈從了,看不起自己。於是李敖形容他的兒子,高中三年,飽受窩囊腌臢之氣,夜以繼日苦撐歲月。李戡的憤怒是全台數萬學測學生的共同憤怒,或至少是共同無奈。有些孩子選擇逃學(像我),有些孩子選擇屈就(像多數的孩子),有些孩子選擇把教科書中的垃圾當知識,日後長大成為社會的佼佼者,再回過頭來禍害台灣(像永遠第一名的陳水扁)。 |